配资炒股投资
随着市民健康意识提升
体检已成为现代人“年度必修课”
但面对琳琅满目的体检机构和套餐
大众仍存在诸多认知误区
“每年体检都换一家机构,对比结果更靠谱!”
“高端体检套餐,一定是最全面的”
“体检报告没异常=完全健康”
这些关于体检的常见误区,可能让你多花冤枉钱,还漏掉关键健康信号!
为此,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健康管理中心陆林其主任,为您权威解答体检那些事儿。
记者:我们注意到很多人习惯每年更换体检机构,认为这样可以“多方验证”结果。这种做法科学吗?
陆林其:这其实是个典型误区。体检的核心价值在于连续性健康数据的对比分析。比如标志物,可能每年只有微小变化,不同机构的检测标准、设备存在差异,数据就失去了可比性。我们接诊过不少患者,因为在不同机构检查,错过了早期病变的信号。
建议选择能提供持续健康管理的正规机构。我们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不仅设备统一标准,还会为每位体检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去年有位50岁的张先生,通过连续3年的体检数据对比,我们及时发现了他肺部结节的形态和大小的变化,通过肺结节MDT的早期干预避免了恶化的发生。
记者:现在很多白领和高收入人群都会追捧“高端”“尊享”体检服务,是不是体检套餐越贵,查得越全面?
陆林其:这是最需要纠正的观念!体检不是奢侈品消费,关键是要“对症”。我们中心推行“1+X”个性化体检模式:“1”是基础必查项目,“X”是根据个人情况定制的加查项目。比如长期吸烟者要重点查肺部CT,有家族肿瘤史的要加强相关肿瘤筛查。盲目选择高价套餐,既浪费钱,还可能漏查关键项目。还要注意的是,部分体检机构确实在服务体验上更下功夫,但在项目设置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度包装基础项目,比如把普通超声检查冠以“AI智能筛查”的名头;二是漏查关键项目,比如40岁以上人群应该做的胃肠镜检查,在一些机构的套餐里是缺失的,也没有给到受检者提醒和建议。
记者: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只看“↑↓箭头”,没问题就觉得万事大吉,真的是没有问题吗?
陆林其:非常危险!体检报告需要专业解读。比如血脂检测,可能在参考值范围内,但结合年龄、家族史等因素,潜在风险,需要干预。所以拿到体检报告,还是建议仔细查看医生建议。做得好的健康管理中心都会为受检者建立电子档案,长期跟踪管理慢性病风险。
记者手记: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体检不是“走过场”,选择专业的健康管理中心,建立长期、连续的健康管理档案,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陆林其主任提醒:科学体检≠“花样越多越好”,避开体检误区,才能真正为健康把关,防病于未然!
记者:朱菊花(名优基层)
编辑:沈逸清、凌子怡(实习)
责任编辑:王阳(首席)
终审:张婧(特聘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