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配资炒股投资,知名法学教授罗翔先生因一段视频言论引发舆论哗然,被部分网友戏称为人设崩塌。事件的起因是他在评论国内发生的日本小学生遇袭事件时,提及辛亥革命以'排满'为目标这一历史观点,随即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客观而言,罗翔教授在视频中展现的法律专业素养依然可圈可点。他不仅深入浅出地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为受害者仗义执言,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反对立场,这些观点本身并无不妥之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素以逻辑严谨著称的法律专家,此次在历史与政治议题的论述上却出现了明显的疏漏。
视频中,罗教授在谈及自己姓氏时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他的罗姓可能是清朝覆灭后满族人改姓风潮的产物。这个说法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位罗姓名人——罗永浩近期将网名改为罗永浩·钮祜禄的举动。这些现象折射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社会心理:在当今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下,某些人开始重新拾起对贵族血统的虚幻想象。这让人想起北京公交车上那位自称正黄旗后裔的大妈,她对外地乘客的傲慢态度,恰恰暴露了这种虚妄的优越感。殊不知,所谓的八旗荣耀早已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而烟消云散,如今不过是某些人心中一条无形的精神辫子罢了。
展开剩余60%回到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这个核心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清王朝取代明王朝,本质上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轮替,这与元明更迭并无二致。但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终结了满清统治,更开创了共和政体的新纪元。罗教授将这场伟大革命简单归结为排满,显然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
诚然,革命先驱们确实提出过驱除鞑虏等带有民族色彩的口号,章太炎、邹容等革命家的言论也确实存在激进成分。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孙中山先生很快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提出五族共和的建国方略。这种从排满到共和的思想演进,恰恰体现了革命党人政治理念的成熟。罗教授在论述中只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这种选择性举证的做法难免有失偏颇。
历史地看,排满口号在当时更多是一种政治动员手段,其矛头指向的是腐朽的封建统治体系,而非满族这个民族群体。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革命的终极目标是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今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任何形式的特权思想都已成为过街老鼠,那些沉湎于贵族迷梦的言行,只会沦为时代的笑柄。
这个事件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解读历史事件时,必须秉持全面客观的态度,既要看到表象,更要把握本质;既要了解局部,更要通观全局。对于法律专业人士而言,在涉足历史政治领域时,更需要保持谦逊审慎的学术态度。毕竟,历史认知的深度,往往决定着现实判断的高度。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